首页 放生步骤 放生祈福 放生知识 佛经故事 放生功德 佛法修行 佛学经文 环保放生 放生回向

佛法修行

净慧长老的信仰观:信仰生活化,生活信仰化

来源:http://www.hbfangsheng.com 作者:正善放生协会 发布时间:2024-04-12
摘要:净慧法师 佛教中智慧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相信或者说能够理解有世间因果,也有世间因果。净慧长老 佛教的智慧有三种:一种叫般若,一种叫思惟般若,一种叫文字般若。记者:佛教中

法师和僧人有很大区别吗?

净慧长老在佛教界德高望重。他一岁半就被父母送到尼姑庵抚养,14 岁到武昌三佛寺学经。作为新中国第一批佛学研究生,他著书立说,翻译作品。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实践般若、观察般若、文字般若(即智慧)的积累,他最近在接受《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侃侃而谈。

因果是一个链条

因果不仅在 "三界",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也在当下,当下一念就有当下的收获。

记者:虚云先生曾说,释迦牟尼的教义有两个字 "因果",您也说过 "因果是信仰的标准"。您认为佛教的因果与科学、哲学的因果有区别吗?

净慧法师 相比之下,佛教的因果比世间讲的因果更广、更深。说 "广",是指十方世界、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果;说 "深",是指佛教的因果从当下一念开始,还要经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谓 "三世因果"。

记者:在当下,我们可以理解,比如我没有名字就会发脾气,马上就会得到结果,但为什么 "行善者受贫穷短命,作恶者享富贵长寿 "呢?

净慧长老: 如果你对行善得不到回报感到困惑,最好先放下。你应该为现在发生在你身上的一切不幸感到高兴。因为你已经偿还了过去所造的恶业,所以将来会有好报。业经过三世,报也经过三世,因果的道理并不像一颗黄豆种下去马上就能生出黄豆芽那么简单,它还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

记者:"前世 "和 "来世 "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怎么能相信呢?据说有科学家调查过生死的人,他们的经历是不一样的。

净慧法师 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含糊,我们必须相信因果报应。我们要相信释迦牟尼佛的人格,他是实实在在的圆满觉者,他是用人格作为理论保证的。我们还要相信,历代高僧大德,数十年如一日地修行佛法,对佛教教义都有完整透彻的理解,都深信因果,都按照因果之理修行。1987年,95岁高龄的梁漱溟应邀参加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大会,他说:"我要慎重地向诸位提出,人有今生,也有前生和来世。" 梁先生以讲真话著称,他不说假话。

信仰应在生活中实现

信仰不是用来当摆设的,不要让信仰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在每时每刻都能兑现。

记者:我们身边也有为富不仁的所谓慈善家,您怎么看这种人?

静慧长老: 很多信仰

佛教法师叫什么名字?

佛教徒往往把信仰和生活分开:信仰归信仰,生活归生活。这些人只有到寺院、佛堂或诵经时才有信仰,这是对信仰的极大误解。信仰不是用来装饰的,不要让信仰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每时每刻都能实现。记者:是不是可以反过来说,看一个人的生活就能看出他的信仰?

净慧长老: 一个人的信仰是藏不住的,一定会表现出来。比如,有的老年信徒来寺庙可以投5元、10元的

佛教法师开示

功德箱,但上街买菜时就不行了,少给一块豆腐、一片菜叶就跟人家拼了。这不是真信佛,这是想信佛,还没信佛。记者:信佛也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净慧长老的信仰观:信仰生活化,生活信仰化

静慧长老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陀和阿难一起走到海边,佛陀从海里舀了一滴水放在手里,然后问阿难尊者:"你说怎样才能让这滴水不干涸呢?佛陀开示道:"你把这滴水放进大海里。"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大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位学佛人积极从事一切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善事善业,社会的两个文明建设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用智慧洞察一切

相信并洞察世间和出世间的因果,这就是智慧。智慧是修行的眼睛。

记者:佛教讲 "般若","般若 "就是智慧,智慧就是理性,这也许是佛教最吸引知识分子的原因。

净慧法师 "般若 "是智慧的意思。我之所以强调 "以般若为正法眼藏",是因为如果没有般若,我们就没有辨别事物的能力。佛教有三大修行原则,即 "戒、定、慧"。说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不是迷信的宗教,说佛教是理性的宗教,是因为佛教主张用智慧来辨别一切。如果佛教只是迷信,就不可能吸引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记者:佛教中的 "般若 "与世间的智慧一定是有区别的。

净慧法师 佛教中智慧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相信或者说能够理解有世间因果,也有世间因果。因为如果世间没有因果,世间就没有秩序,一切都是混沌的。所以,只有相信世间因果,能够了解世间因果,才是智慧。

记者:世人说到智慧,总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发展。

净慧长老 佛教的智慧有三种:一种叫般若,一种叫思惟般若,一种叫文字般若。三种般若就是三种智慧。般若是万物的本来面目。观想般若是按照万物的本来面目去思考、领悟和修炼。文字般若是指佛陀的言教,一切有益于我们身心修养的文字和语言。从文字般若产生观点般若,从观点般若产生实体般若,这是修炼的一般过程。这个修炼过程与世间获得智慧的过程非常相似。

活在当下,成就平常心

要活在当下,就必须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而正确的价值判断,在佛教看来,来自于信仰。

记者:活在当下并不容易。人的思想不是在过去,就是在未来,很难停留在当下。

净慧长老 活在当下是一种境界,要下很深的功夫才能达到。如果能活在当下,就能做到平常心。要进入活在当下的境界,必须用心。当你观察自己的心时,总是抓不住它,它总是在动,而且常常远离当下,或回到昨天,或去到明天,这就是 "妄念"。

记者:在您的诗句 "一念不生万化身 "中,慎初也是一种修行方法吗?

净慧长老: 佛教告诉我们放下妄念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念阿弥陀佛是一种方法,深呼吸是一种方法,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也是一种方法,还有一种自古流传下来的方法,告诉我们止息妄念,叫 "守一不动",还说 "能守一,万事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这个方法从佛教开始一直流传到现在。

记者:您说的其实是一个价值判断、价值观的问题。

净慧长老 一切善念、恶念、是非,都是从当下一念展开的。所谓把握当下一念,就是要有心让当下一念沿着正确的观念安顿在生命的当下。这个当下之念是有价值判断的。无论阶级或群体,人类都有一种共同的功利主义。用佛教的话来说,价值判断来源于信仰。这种信仰的指引是培养善心、善意和善念的前提。

要改变命运,就必须

佛教法师电影

改变自己 过去已经过去,无法挽回,而未来却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放下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记者:人们总是感叹命运无常,而佛教解决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静慧长老 每个人最关心的莫过于命运。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先贤哲人思考过命运,创造了许多关于命运的学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 其一是认为命运掌握在神灵手中,只有依靠神灵才能改变命运;其二是认为人的命运早已注定,没有办法改变,人类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其三是佛教认为人的命运受因果报应规律的支配。第三种是佛教,佛教认为人的命运遵循因果规律。

记者:正如您所说,人们信佛,就是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并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

长老净智: 佛陀是至高无上的觉者,他以圆满的智慧洞悉人类乃至一切众生的命运规律,以及掌握和改变命运的方法。佛教认为,人的命运遵循因果法则。这一规律通常被表述为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正所谓 "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人生有前世、今生、来世,因果法则贯穿这三世,这就是所谓的 "三世因果"。佛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信佛就是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记者:您的很多 "人生禅 "的理念,与我们现在政府倡导的理念很相似,这是不是同一条路?

净慧法师 佛教与其他哲学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根据佛教的因果法则,我们获得了主宰命运的信心和勇气。既然过去已经过去,无法挽回,而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放下过去,立足现实,面对未来。这是我们对待命运唯一积极的态度。归根结底,命运就是我们自己,要改变命运,就必须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净慧法师简介

净慧法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祖籍湖北新洲,1933 年出生。一岁半时被父母送入尼姑庵。14岁在武昌三佛寺学经,18岁到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得奉中国近代禅门宗师虚云老和尚,成为虚云老和尚的传法弟子。他是新中国第一批佛学研究生。自1993年起,每年在柏林禅寺举办 "生活禅夏令营",倡导以 "参悟人生,奉献人生 "为宗旨的生活禅,在佛教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参考资料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放生步骤 | 放生祈福 | 放生知识 | 佛经故事 | 放生功德 | 佛法修行 | 佛学经文 | 环保放生 | 放生回向

Copyright © 2002-2030 正善放生协会 鄂ICP备2022017074号-1 放生步骤-放生地点-放生去哪里好-放生方法-正善放生协会 网站地图 sitemap.xml tag列表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