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放生步骤 放生祈福 放生知识 武汉放生 放生功德 佛法修行 佛学经文 环保放生 放生回向

居家修行

人格在寂寞中升华

来源:http://www.hbfangsheng.com 作者:正善放生协会 发布时间:2022-12-24
摘要:由于常人皆正在孤单当中而又没有忍甘于孤单,没有甘孤单的人是愚痴的,也是痛苦的,所以常人皆正在他的救济之列,常人皆是他所关怀的朋侪。人正在独自的时辰,会感觉孤单,有

品德正在寥寂中升华

品德正在寥寂中升华

□圣严法师

  一个寥寂的人,虽能导致别人的同情;但人之关于寥寂的际遇,老是简单导致忧伤的心态。所以寥寂的际遇,老是不受常人所迎接的。

  可是,人而真正可以忍耐寥寂,安于寥寂,乐于寥寂,而且愿以寥寂为其毕生之良朋者,他将幸免经由过程寥寂之路,透出于寥寂的空气以外。他将会在寥寂当中,熟悉自身,熟悉别人,熟悉人间,熟悉人间的统统有情取无情;他将会觉察自身的缺点,别人的缺点,人间的缺点,以致统统有情取无情的缺点;缺点当中,发生忧患,忧患则取痛苦俱来;自身有痛苦,别人有痛苦,统统的有情众生皆有痛苦;由于自身有痛苦,自身是人,但凡人,必皆有痛苦;又人是有情的众生,但凡有情的众生,亦当皆有痛苦。自求摆脱痛苦,故亦必能渐渐而发为救人救世的大悲精力。到此境地,吾人的人性,已从孤独取寥寂当中,升华而至于恢弘无边的无尽躲中,自身深入于民胞物取的无尽之躲,自身的气度,亦将充塞于无尽之躲,并进而弥盖涵容了无尽之躲,此真所谓恢弘如虚空了。可是,虚空虽然容受万物,且以抚养万物为职志,虚空的自身,却是寂寥寂寞,无色无臭的。

  因而,我们能够肯定地说:古来圣哲之士,岂论降生的抑或入世的,他们皆由寥寂中来,那就是毫无疑问的。虽由大家关于寥寂的应用有广有狭,关于寥寂的体认有深有浅,而致圣格取圣阶的规模等次,各有不同,然其认定寥寂之宝贵,乃是一桩事实,纵然他们未尝用过寥寂一词的字样。

  人类思惟的凝集,必须有其默默的时机;品德的升华,必先假以沉淀的时日。一缸混水,廓清以后,始能洁白如镜而彻头彻尾,但如不让其有歇息的时机,常常均以器物搅之拌之,那就是不容易廓清下来的。

  人间固有不假做作的天才人物,一降生来,即能显赫一时,但那老是菲薄的,似乎番笕的泡泡一样,还能吹得很大,还能在阳光之下收回烂漫的颜色,还能使人对之欣然而笑,然其彩色的性命是有限的,其为人们所留下的印象取危害还是有限的。

  世上普通的所谓凡夫,老是不甘孤单的,老是想尽方法,要使本人比别人好,要使本人站正在别人的眼前取上面,要使本人让别人看到,要使别人晓得本人是比别人为好为高。所以普通的政客,口头上喊着为民服务,事实上却正在踩著群众的背脊,登上自我魁岸的宝座,政客之所以不能够成为伟大的政治家,端正在他们的不甘孤单,他们是为玉成自我而操纵别人;政治家之所以能够万民恋慕,留芳千古,原因是正在他们的效果为救国度为救群众,能置小我私家的成败毁誉以致生死于度外,他们为了到达自救救人的目标,能够接受天下人的阻挡,即便正在天下人的同等阻挡之下,他们仍能铁石心肠。所以历史上的孔孟诸子,他们各有其政治理想的政治打算,但他们却未有一人是能即身而将本人的政治理想全数施行的,以致永久未能付诸施行的,但是,他们那种自力刻行、独来独往而甘于孤单的精力,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实正在值得吾人深心神往。

  吾人在寥寂的时间,不能不感应无聊,这是由于没有寥寂的习惯,未能将寥寂的际遇,看做亲信的同伙,所以大师喜好往热闹的场所跑,期待能有一些能够扳谈的同伙,能够配合玩乐的同伙。可是人由热闹的场所中走回家里时,或当同伙们各自疏散时,却会感应更加的寥寂,彷佛自身是生活在古墓当中的木乃伊,孤孤零零,凄凄切切,冰清水冷,像一个无依的鬼魂,像一只失群的小鸟。因而发生变态的心理:越感寥寂之恼人,越向热闹的场所里钻,越钻越感寥寂,越感寥寂越要找刺激。末了,心灵浑沌了,肉体麻痹了,精力蜕化了,全部的人生,也就毁灭了!

  固然,但凡尚有一些自制本领的人,那就是不容易一向走下往的。平凡的人,无聊的时辰,能够看看书,写写字,听听音乐,时候也就打发过往了。可是,假设我像鲁滨逊一样,生活正在一个无人的荒岛上,那边没有文明,没有文化,也没有任何的书籍,那时辰,我是自尽呢?照旧继承活下往?假设我是一个圣者,这倒恰是我所心驰神往的环境了,释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要零丁跑到雪山往闲坐六年,耶稣成道之前要到西奈山往独住四十日夜,他们未尝是由书籍中找伶俐呢?所谓“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前后,则近道矣。”这是中国儒家的主张。书籍当中,固可找到常识,真正的伶俐,则非书籍当中能够找到。所以释教的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主张直下悟入,明心见性。中国儒家,虽然有悟的境地,但正在宋明之前,殊少直接点出悟之主要者,到了宋明以后,因受禅宗的危害而标明了悟的看法,阳明的龙场悟道,就是一例。虽然释教的悟道取儒家的悟道,正在条理取成色上有其差异,但其悟的要领是一样的。若何能力悟道?主要正在于知止,以稳定而应万变,心稳定动就是定境,心如古井,自可内外清澈,而能自悟悟他了。唯此知止稳定的光阴,若非甘于孤单的人,那就是用不上力的。

  人之傲睨自若者,正因他是蒙昧;人之可以敬上而谦下者,正因他能了解本身之蒙昧;人之蒙昧而能自知为蒙昧者,他已并不是轻易的人物了。所以苏格拉底自谓他之过于人者,只是自知其蒙昧罢了!但要觉察本身的蒙昧者,非要有寥寂的履历不成,一个不甘示弱的人,他是不可以自知其蒙昧的,一个不可以体会寥寂的人(像无有思惟可以用的植物一样),更是没法自知其蒙昧的。故如庄子所说的“吾生还是有涯,而知还无涯”的警觉心,正在常人来讲,那就是谈不上的。

  但是,我们无妨从现在开始,找一个寥寂的机遇,或在深夜的床上,或在黄昏的天井里,或到空阔的田野,或到汪洋的海边,或坐林间的树下,或宿深山的梵刹,先让自身寥寂下来,然后再向自身提问:

  我是什么?我由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

  我熟悉本人吗?熟悉些什么?熟悉了若干?

  我为什么生在天地之间,若何生在天地之间,天地之间若何使我生计?

  我对我的周遭事物,明白了几多?明白些什么?

人格在寂寞中升华

  我是人?人应若何?我已若何?

  我以为人生是痛苦的照旧欢愉的?痛苦哪里来,欢愉哪里去?自知有苦乐,还能晓得别人有苦乐吗?

  我生于天地之间,对天地之间的统统万有,理解了几何?理解了些什么?

  像这一些题目,任便举出一个,势必无以答复,即便委曲答复,此一谜底的分数,必还少得不幸!即便是集古来的大宗教家、大哲学家、大科学家,数千年研讨的大成,还只说出了点点滴滴、一鳞半爪罢了。释迦世尊,虽称正遍知觉,但其所觉的形上地步,乃是唯证乃知的,乃是不假言说的,我们凡夫,自还没法由释教的经论当中找到本末毕竟。此一本末毕竟或事物终始,仍须吾人由寥寂当中去开悟出来。

  伟大的人物,全是由孤单中来的,还惟有由孤单中来的人,更能值得人们的尊崇。像西洋的哲学家庭中,斯宾诺莎甘于磨镜的孤单,尼采甘于病痛的孤单,别的如霍布士、笛卡儿、洛克、莱布尼兹、休谟、康德、叔本华等,皆甘于单身的孤单。中国自颜回以下,贤哲当中,甘于陋巷平民的孤单者更多。纵使学优而仕,身居显要,但他们老是廉洁质直,没有阿没有求,由政是为兼善天下罢了,恰是学以实用的表示。唯于伟人当中,孤单平生者之精力作用,远较及身贵显之流,更能使人崇拜取神驰,却是一个事实。这正在宗教的行谊当中,特别显明,一个高僧,只要能有完全放下的决计,他们关于孤单的生活,必能何乐不为,世人视之为干枯,他们住之如东风。由于一个真正的宗教家,特别是一个释教的和尚,他们虽以出生避世为目标,却以入世为手腕,他们的完全放下,为的是要绝对的承担,若没有先干往人欲而存“天理”的时间正在前,自还没法担起自救救人救众生的重担正在后。纵然一个高僧,未尝真的正在其平生当中,度尽一切万物,但却愿于永生永世,尽将来际,直到度尽众生为止,正因有其宏愿之所正在,他们虽然闲坐于水边林下,亦同于心包太虚而取一切万物侃侃而谈了。近代的释教界中,有一名弘一巨匠,他于还俗以后,老是潜藏,老是甘于过他孤单的生活,他正在生前,著作无多,化众甚少,但其如有所言,必是悲悯诚心之词,必能语语动人,故到目前为止,没有论僧俗,但凡知之者,谈起弘一巨匠,总会肃然生敬,这便是受他那种卓拔的品德所感。那种卓拔的品德,却是由孤单的生活中,贞凝而成的。

  一个甘于孤单的人,基础没有会想到孤单的题目。人正在独自的时辰,会感觉孤单,有了一个朋侪扳谈,便没有孤单了;一个情愿取孤单为友的人,却将统统孤单中的人看成本人的朋侪,他将所有的心力,放正在孤单的朋侪身上,为之挖掘题目,并为想出消除题目的办法,以期救济,以期安置。由于常人皆正在孤单当中而又没有忍甘于孤单,没有甘孤单的人是愚痴的,也是痛苦的,所以常人皆正在他的救济之列,常人皆是他所关怀的朋侪。那末试问:能以统统人以致统统万物为朋侪的人,他会感应孤单吗?当然是没有会的。

  若想甘于寥寂,确非随意马虎之举,假如以甘于寥寂作为明天将来的提升之资,期以十年窗下,调换明天将来的衣锦荣贵,那就是流俗的,那不叫作甘于寥寂,反而是干的投资买卖。离俗而处者,固为甘于寥寂的人,一个真能甘于寥寂的人,却并不一定要离群茕居,像美国的林肯,像印度的甘地,全是寥寂的人。寥寂者不容易考虑自身的题目,他只想要同情统统人,掌握统统人,并愿为统统人以致统统万物负担题目而排除题目,他是无私的,纵然统统人以致统统万物皆把他看成仇敌来攻击,他还必能在所不计,人皆以他为仇敌,他却仍以同伙以致慈母的心怀来爱之护之。所以释教主张学佛者,应先空往一个我的看法,然后能力进入佛法的圣阶,由于人欲皆由我的看法而来,有我就有人欲,有人欲便不可以甘于寥寂。

  寥寂是难得的,愿将此一漫笔,献给正在寥寂中的人。

  摘自《人生》杂志二九○期


参考资料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放生步骤 | 放生祈福 | 放生知识 | 武汉放生 | 放生功德 | 佛法修行 | 佛学经文 | 环保放生 | 放生回向

Copyright © 2002-2030 正善放生协会 鄂ICP备2022017074号-1 放生步骤-放生地点-放生去哪里好-放生方法-正善放生协会 网站地图 sitemap.xml tag列表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