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放生步骤 放生祈福 放生知识 放生功德 武汉放生 佛学经文 环保放生 放生回向 怎么放生

环保放生

辽宁放生仪轨音频,辽宁代放生49种动物,辽宁为亡者放生的好处

来源:http://www.hbfangsheng.com 作者:正善放生协会 发布时间:2023-04-25
摘要:唐代窟龛多建在下寺,且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如第64号龛的一佛二菩萨二天王为中国石窟造像之佳作,第49~58龛的阿弥陀佛坐像和二菩萨或单身观音菩萨立像等,造型概括,线条简洁,


【辽宁放生仪轨音频】「为亡者放生的好处」「放生放多少条鱼最好」提供放生、全国代放生服务

弘化2011年第6期(总第70期)历代佛教造像(辑选)

目前国内出土年代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佛像之一:摇钱树佛像

放生在什么地方放生最好


地理位置和建造时间:摇钱树佛像出土于重庆丰都,从造像的碑文上可以看到东汉“延光四年”字样,即公元125年。

放生鳝鱼


佛像特点:残长5厘米,上铸有佛像,高发髻,着袒右袈裟,右手施无畏印,衣纹呈凸棱状,腹以下残,是一尊典型的早期佛教造像。其摇钱树座为灰陶、覆斗形,高7.2l厘米,上边长6.4厘米,下边长14.4厘米,上绘黑色纹饰,底部涂橘红色,中部插孔直径1.8l厘米。树座侧面一侧阴刻隶书“延光四年五月十日作”(125年),这为佛像提供了准确的年代线索。

放生的好处和意义


历史渊源:2001年丰都镇江槽房沟第9号砖室墓出土青铜摇钱树一段树干,上铸有佛像,由佛像可知,摇钱树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像;它既有汉代古朴、简练、概括和细致刻画相结合的艺术风格,也具有古印度犍陀罗和秣陀罗艺术风格;摇钱树的观念与古印度有关,树与佛像的结合,从佛经记载来看,与佛的出生、成道和涅槃有关,从佛像的造作过程来看,它反映了佛形象出现以前的象征物到佛形象的正式出现之间的过渡形态。

佛教放生的歌曲有哪些


历史意义:该“延光四年”摇钱树佛像是目前国内出土时代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佛像之一。东汉时期川渝地区大量出土的摇钱树具有升天神树的性质和追求富贵吉祥等涵义,通常铸有西王母、神兽等形象。在摇钱树上铸佛的形象,是佛教自西汉来华之初,依附道术,只是诸神之一的重要例证,在中国佛教史和佛教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生语录怎么写


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东汉桓、灵时期的佛教石刻艺术: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东汉桓、灵时期的佛教石刻艺术。位于海州区朐阳孔望山南麓西端。造像依山岩的自然形势刻在东西长17米、高8米的崖壁上,共计105个,分成18组。整个造像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佛教内容,有佛、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等,以释迦牟尼佛的本生和本行故事为题,主要是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涅槃、初转等。二是道教内容,主要是表现道教的崇拜形象,为三尊独立的汉式衣冠正面像,是造像群中最大的造像。三是世俗内容,为汉画像石中常见的“井谒”、“宴饮”等。造像群的雕刻技法有单线阴刻、平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四种,主要以平面减地浮雕为主,风格古朴。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文物专家组副组长史树青1980年6月来连考察后认为,孔望山摩崖造像要早于敦煌200年。在2000年纪念孔望山摩崖造像发现2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专家们提出可将孔望山摩崖造像申报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1988年1月,孔望山摩崖造像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昌大佛


地理位置和建造时间:位于浙江省东部绍兴市新昌县城西南,在南明山与石城山之间的山谷之中。公元516年,凿刻而成。


历史渊源:据记载,南齐永明四年(486),石城山来了一位叫僧护的和尚。相传僧护常见仙髻岩的崖壁上有佛光出现,于是他发誓要在此岩壁上雕刻巨型弥勒佛大像。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只造成像的面幞,临终前仍发誓“来生再造成此佛”。后来僧淑续凿,但也没有成功。直到梁天监六年(507),梁建安王肃伟派当时最著名和尚僧佑到此主持续凿工程。在僧佑的计算和指挥之下,终于在天监十五年(516)大功告成,大佛名扬天下,从此开始了大佛寺真正的历史。由于凿刻大佛的传奇故事,人们也称大佛为“三生圣迹”。大佛寺的开凿年代与规模和山西云冈、河南龙门相近,比四川乐山大佛早200多年,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几尊石雕大佛之一。


造像特点:此石弥勒像不仅以其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著称于世,而且在造像艺术上也独具特色。石像盘膝而坐,容秀骨清,婉雅俊逸,端庄慈祥。额部宽阔,鼻当高隆,眉眼细长,方颐薄唇,两耳垂肩,身披袈娑,中胸袒露,衣着绉褶,自然流畅。给人一种超脱、庄严之感。在造像上作了两个艺术处理:一是适度放大头部,处理好视差关系,使人们仰视大佛时,毫无比例失调之感,且面容亲近真实。另一个巧妙的创造是,凿成深穴代替眼珠,使观瞻者不论从哪一角度仰视,均有与佛目光相接之感。


甘肃兰州炳灵寺诸佛造像


地理位置和建造时间: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千米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石窟的正式营建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后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不断进行开凿修造,元明时期仍有修妆绘饰。


历史渊源:炳灵寺在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始称炳灵寺。今存的窟龛,主要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沟、佛爷台等处。炳灵寺石窟现存早期重要的洞窟为169窟,为一天然大洞穴,窟内存西秦时的造像和壁画。炳灵寺所在积石山山岩的地质结构系细黄沙岩,易于开凿雕造,但不耐风化潮解。由于该地气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处,岩层往往突出如屋檐,对部分窟龛起着遮蔽风雨和太阳曝晒的作用,因而许多窟龛造像虽经千百年的岁月,至今仍得以相当完整地保存着。炳灵寺所在的地理位置,地处古代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一条支线上。佛教徒在炳灵寺建寺开窟及造像活动,在西晋时便已开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部贵族所建立的西秦政权,崇信佛教,一时内地及西域高僧云集于此,译经传法活动十分活跃,西秦境内的小积石山大寺沟,即炳灵寺石窟一带,便成了当时佛教一大胜地。“炳灵”是藏语“十万佛”的音译,意译相当于汉语的“千佛山”、“万佛洞”。


造像特点:现存窟龛183个,共计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沟西岸长约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石窟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其主体,其中唐窟占三分之二以上,共计20窟,113龛。北朝的代表性作品如169窟的泥塑观音,125龛的石雕释迦牟尼和多宝佛等,均为炳灵寺石窟的艺术杰作。造像有第6号龛的一佛二菩萨,龛侧墨书题记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即公元420年,为中国石窟纪年题记最早者。题记下方绘有数排供养人,其中有当时高僧昙摩毗和道融的供养像。另外,还有第9号龛的三身立佛,7号龛残存的一身立佛,17号龛仅存的菩萨及龛下部的半跏菩萨思维像等,形象古朴,为早期造像中的精品。23号龛的并列五身禅定坐佛,则显示出西域造像艺术的影响。该窟的西秦壁画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说法图、维摩诘变、无量寿佛、释迦多宝佛、弥勒菩萨及十方佛、千佛、飞天、伎乐、供养人等,画风质朴,粗犷。北朝时期的窟龛,如126、128、132、125等北魏窟龛,以释迦多宝佛为主尊,两侧壁有一佛或一佛一菩萨,或二佛并坐,造型上呈秀骨清像,手法细腻,注重神情刻画。而北周的造像,如第6窟的一佛二菩萨造型已趋向浑圆壮硕,第172窟的五身立佛亦是北周造像的佳作。炳灵寺石窟在隋唐发展到了又一高峰。隋代窟龛较少,重要的为第8窟,窟内所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手法较北周更为熟练、细腻,且富于变化。壁画有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生动,色彩富丽。唐代窟龛多建在下寺,且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如第64号龛的一佛二菩萨二天王为中国石窟造像之佳作,第49~58龛的阿弥陀佛坐像和二菩萨或单身观音菩萨立像等,造型概括,线条简洁,成功地表现了人物的肌肉及衣褶的变化。第10窟的天王像,拄剑而立,威武雄强。而第3窟中的石雕中心方塔为重要的建筑史资料。唐代以后,炳灵寺石窟的造像、壁画虽有延续,但已无大的举动。


须弥山石窟诸佛造像


地理位置和建造时间:宁夏固原县须弥山南麓,该窟初建于北魏年代(公元4~6世纪),以后历代均有扩建,迄今仍保留有20多个洞穴。
造像特点:该窟初建于北魏(公元4~6世纪),以后历代均有扩建,迄今仍保留有20多个洞穴。其中北周造像最为精美,隋代的造像风格淳朴,唐代造像面形丰满,表情安详,是了解石窟历史、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资料。过大佛楼,参观子孙宫,北魏的石窟大多集中于此。子孙宫山崖前部的第14窟是须弥山开凿最早的一个。窟内,佛像雕绘结合,色调古朴,其造型与云冈、敦煌石窟中北魏前期的造像极为酷似。第24、32窟比14窟稍晚,窟内佛像已是一佛二菩萨,从这些以“秀骨清相”为特点的一佛二菩萨造像中,可以看出这是北魏孝文帝以后的作品。须弥山宏伟华丽、造像众多的石窟,如第45、46、51窟等,都是北周(557~581)开凿的。圆光寺后的第45、46窟和相国寺后的第51、67、70窟,每窟都有高6—7米的造像40余尊,龛内立佛多为一佛二菩萨,刻工精美。除此外,龛额上有各种小佛,龛座下有手执各种乐器的伎乐人,窟顶有围绕塔柱翱翔的飞天浮雕,真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和敦煌、龙门石窟一样,须弥山最繁荣的时期是唐代,这可以从第5窟(弥勒坐佛)、第10、12、20、54、62、68、105诸窟中雕刻的众多菩萨像中感受到。这些菩萨像多为一手提瓶的袒臂露脐的女性形象,身着天衣,胸挂璎络,腕配环钏,面貌端丽,姿态秀美。唐代有“宫娃如菩萨”之说,其实是“菩萨如宫娃”,这是佛教雕刻艺术中现实主义的部分,给人以美的享受。须弥山石窟还有唐、宋、西夏等各个时代的题记多处,这些题记,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


彬县大佛寺石窟


地理位置和建造时间:位于陕西省彬县县城西10公里处。始建于公元629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历史渊源:大佛寺旧称“庆寿寺”,始建于唐贞观三年(629)。这一带山川交错,风光绮丽,岩洞深壑,古刹因山就势而建,望之巍然。大佛寺石窟主要由大佛窟、罗汉洞、千佛洞等组成。石窟坐南面北,泾河自“佛洞”前蜿蜒东流。洞窟分布在东西绵延1公里长的清凉山上,现存大小窟、龛361个,其中洞窟107个,佛龛254个,造像1498躯。时代始于北朝,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1979年成立了大佛寺文物保管所。国家曾两次拨款对大佛寺石窟进行了加固和维修,修复了窟前五层楼阁,大佛洞前修建起“明镜台”,大佛洞内新添了排水设施等。


造像特点:全寺共130孔洞窟,错落绵延在400米长的立体岩面上。其中有佛龛446处,大小造像1980尊。分四大部分组成,即大佛窟、千佛洞、丈八佛窟等。最值得一观的是大佛窟一尊20米高的阿弥陀佛,跏趺坐于幽深空灵的石窟正中,美轮美奂,袒胸披衣,螺髻罩顶,两耳垂肩,月眉风眼,鼻直口阔。仰观大佛金光灿灿的风腴面态,慈祥中透出威严,威严中又现慈祥。虔诚凝观,一股撼人的力量,透彻心扉。这是陕西第一大佛。在全国各石窟大佛中,也位居前列。但若以精美完好论,则位居各佛之冠,且别具一格,气势磅礴,伟岸大度,充溢着伟人的博大气象。有位专家在研究此大佛的论文中称:大佛造型与李世民相似。侍立于大佛两侧的菩萨分别为观世音和大势至,与大佛合称为西方三圣。两尊菩萨身高均为176米,也是非凡的艺术雕刻。各持法相,面相丰圆,佼秀慈雅,含蓄恬静,所着锦衣,流畅自如,其形其神,无不透射出天国里的至善至美。位于大佛窟东侧的千佛洞,则另具特色。此窟呈中心柱式结构。窟中主像为弥勒佛像,两边侍立的分别是弟子,菩萨,力士。除此各龛内大多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两弟子两菩萨造像。尤其是众多的石雕菩萨造像,袒胸露腹,飘逸飞动,显示出优美的大“S”造型,如歌似舞,楚楚动人,游人从中能充分领略到大唐时代女性自由、活泼、开放的社会风尚。这些造像,多次被国外游客冠以“东方维纳斯”之美称。佛洞位于大佛窟西侧。释迦牟尼佛为主像,其一胁侍为文殊菩萨,稳骑雄狮背上,狮颈系铃、狮尾甩动,给人以长啸奔腾的感觉。


山东青州发现神秘山体巨佛


无独有偶,来自全国各地学术界的二十多位地质、考古、历史学专家、学者汇集在有海岱明珠之称古城山东省青州市,就该市发现的奇观山体巨佛及佛教造像进行考察探讨后得出初步结论:这一种神秘的山体巨佛乃是人力借山势雕琢而成。


专家、学者们先到驼山观佛台察看和领略了山体巨佛的整体神韵之后,复又登上巨佛台,实地详察了整个山体巨佛。确定位于山东省青州市驼山的巨佛头像由几座山体组成,仰面横卧,长达两千五百余米。巨佛的额、鼻、嘴、颔诸佛比例适当,眉、眼、颧骨清晰可辨,随着视角的转换,巨佛的双唇会呈或开或闭的奇景,形象生动,令人拍案叫绝。专家、学者们认真观察了山体巨佛的前额、眼睛、下唇、下颌等部位,发现均有人工修凿的痕迹。他们就巨佛天成还是人为这一疑问,从历史、考古、地质、佛学和政治的不同角度,旁征博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对于山体巨佛的修凿时间、修凿起因、修凿者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讨。神秘山体巨佛的面纱揭开后,将为山东这古老省区增添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


郭煌莫高窟千佛洞附近的巨型睡佛


甘肃敦煌县城东二十五公里的莫高窟,俗名千佛洞,是中国佛教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洞窟凿于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上下五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南北长一千六百多米,建造年代据武周圣历元年(698),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至唐代武则天时,已有窟室千余龛。现尚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画和塑像的洞窟四百九十二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两千四百十五身。窟最大者高四十余米、三十余米见方。最小的高不盈尺。造像均为泥质彩塑,以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三身,多则十一身,最大者三十三米,最小者仅十厘米。多以夸张的色彩表现人物的性格,神态各殊。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最古的地图五台山图大四十多平方米。窟内金碧辉煌、绚丽夺目。壁画如按两米高排列,可构成长达二十五公里的画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艺术宝库。


就在敦煌莫高窟附近,经敦煌艺术院院长发现一天然巨型睡佛。它位于敦煌市西郊的党河山。睡佛呈仰卧状,全长2.2公里。佛首以党河水库大坝为枕。其发、髻眉骨、鼻、口、颈、胸、腹、下肢、脚部轮廓清晰,比例适度,堪称大自然杰作。睡佛最高处比附近地面高出150米。晴日高温时,只见远处海市蜃楼,水波渺渺,近则云气绕绕,瑞光万点。睡佛安卧云间,仪态万方,堪称一绝。


浙江建德大慈岩的天然巨像


浙江建德县城南27公里处,有大慈岩,山形诡怪,五峰如指弓曲成一拳。近经勘察发现整座山岩是一个巨型天然大佛,高约六百米,直冲云表,四面玲珑,白云缭绕,堪称奇观。南麓有石阶千级,盘旋而上,山巅古刹大慈寺,建于元大德初年。寺殿僧房傍岩而筑,一半入岩,一半凌驾悬崖,有长廊相接,石栏连续,因势布局,与山峰混为一体。这里还有罗浮仙境、一线天、玉池、云亭等胜迹。


与四川乐山大佛同又不同。相同的是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气势磅礴,规模宏伟。不同的是乐山大佛依凌云山栖鸾峰断崖用人工凿成。据嘉州凌云寺大佛像记载:大佛为唐开元元年(713)由名僧海通创建,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于贞元十九年(803)完成,前后工程进行了约九十年的时间。大佛头与山齐,脚踏大江,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肩宽28米,眼长3.3米,耳长8米。耳朵中间可并立两人,头顶上可置一大圆桌,赤脚上可围坐一百余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大慈岩大佛高六百米,是大自然的造物,当然还须人工修凿,使其更加完善、逼真。


辽宁鞍山市千山天然大佛


辽宁省鞍山市东20公里,辽阳东南30公里处有千山,原名千华山,又称积翠山、千朵莲华山,为东北地区三大名山之一,占地面积约三百平方公里,海拔七百多米。山中奇峰迭起,塔寺棋布,共有峰峦九百九十九座,以其近千,故名千山。最高峰为仙人台,第二高峰为五佛顶,有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之誉。千座奇峰,或如狮虎雄躆,或如映象盘龙,因此古人有诗赞曰:“一石一泉皆化育,千华千顶孰雕锼。”山中除有峰峦奇秀著称外,尚有建于唐朝,而在明代驰名的祖越、龙泉、大安、中会、香岩等五大禅林。清人姚元之诗云:

明霞为饰玉为容,山到辽阳峦障重,


欲向青天花数朵,九百九十九芙蓉。

咏者有身历其境之感。千山发现天然大佛,酷似弥勒造像,其发髻、眉、目、鼻、唇、颔清晰可辨,肢体轮廓明显。这又为千山胜迹增添一自然景观,堪称盛世奇事。

为亡者放生的好处,放生放多少条鱼最好,随喜放生不去现场有没有功德


参考资料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放生步骤 | 放生祈福 | 放生知识 | 放生功德 | 武汉放生 | 佛学经文 | 环保放生 | 放生回向 | 怎么放生

Copyright © 2002-2030 正善放生协会 鄂ICP备2022017074号-1 放生步骤-放生地点-放生去哪里好-放生方法-正善放生协会 网站地图 sitemap.xml tag列表

电脑版 | 移动版